【品牌人物 】于登云:中国航天事业的探索者
发布时间:
2021-12-13
来源:
点击率:
:次

一年一度的“品牌年度人物”推选已经火热开启,为推动品牌人物标准的建立,表彰“以中华情怀描绘品牌梦想蓝图,以民族智慧开创品牌全球格局”的人物,由品牌联盟(Topbrand Union)主办的2021中国品牌节第16届年度人物峰会将于12月18日举行。即日起,“中国十大品牌年度人物”候选人将陆续发布……
2021年11月18日,中国科学院公布了2021年中国科学院选举产生的6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5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名单。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于登云,当选为中科院院士。消息一出,备受关注。但,这不是于登云第一次被如此关注。2020年6月,国际宇航联合会最高奖——“世界航天奖”揭晓,于登云在内的三位中国科学家获得2020年度奖项。这是国际宇航联合会创立70年以来,首次将这一奖项授予中国科学家。三位科学家正是因为嫦娥四号任务的开创性贡献摘得奖项,这既反映了中国探月事业的蓬勃发展,也是中国科学家、中国实力越来越受到国际认可的充分印证。于登云,邵阳绥宁人,60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科技委副主任,中国探月工程副总设计师。“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湘军”代有才人出,于登云随中国探月工程走入国际视线,受到世界的瞩目。于登云先生(右一)参加2007品牌年度人物峰会并和品牌联盟董事长王永先生(左一)共同担任颁奖嘉宾
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率先踏上月球那荒凉而沉寂的土地,成为第一个登上月球并在月球上行走的人。当时他说出了此后在无数场合常被引用的名言:“这是个人迈出的一小步,但却是人类迈出的一大步 。”2019年1月3日,我国发射的第5个月球探测器嫦娥四号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的冯·卡门撞击坑内。这是人类首个在月球背面着陆探测的航天器,填补了月球探测的空白,“到了一个人类从未去过的地方”。美国宇航局局长吉姆 · 布里登斯廷发来了贺电:“这开创了人类的一个先河,是非常令人瞩目的成就!”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发射成功,开启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之旅。探月,是科学和诗意交织的一件事。上下五千年,月亮是走进中国诗歌中的常客,从妇孺皆知的“床前明月光”到“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照古时人”……中国文学史上诞生过数不胜数、望月托怀的伟大诗人及千古名作。认为科学会破坏诗性之美的人大有人在。济慈就因为牛顿把彩虹还原成了三棱镜下的光谱而大为光火,因《自私的基因》享誉世界的道金斯在《解析彩虹》一书中,却把科学和艺术的美统一起来:“谴责科学剥夺了生活中最温馨、最宝贵的东西,实在是犯了不可思议的大错;这完全违背了我本人以及大多数辛苦工作的科学家的切身感受……科学,令人感受到的惊人奇妙,是人类心灵能够胜任驾驭的最高体验之一。这种精致的美学激情,可以和音乐、诗歌传递的极致美感并驾齐驱、相提并论。 ”“登云步月”,这是于登云办公室里挂着的一幅字。如上所述,不难看出:一个科学家不是常人所想到的那样冷冰冰,也是有诗意情怀的。于登云说:“嫦娥探月工程既是充满想象和极富探索的工程,还是艺术家们开展科普科幻创作的广阔天地。”从嫦娥奔月的传说到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中国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探月梦不再是一个“梦”。中国探月工程,又称“嫦娥工程”。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中国嫦娥工程,整体可以分为“探”、“登”、“驻”三大步骤,概称“大三步”(“三部曲”),分别指无人探月、载人登月、长久驻月。其中探月部分便是目前实施的“中国探月工程”,分为“绕”、“落”、“回”三个期段,统称“小三步”(“三步走”)。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左右,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器。
2010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了嫦娥二号月球探测器,获得世界首幅分辨率为7米的全月图;为嫦娥三号验证了部分关键技术。
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由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2013年12月14日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登月任务获得成功。它是我国发射的第一个地外软着陆探测器和巡视器,也是在1976年前苏联“月球24号”探测器登陆月球后第一个重返月球的人类探测器。
2018年12月8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嫦娥四号探测器,通过已在使命轨道运行的鹊桥中继星,实现月球背面与地球之间的中继通信,开启了月球探测新旅程。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自主着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内的冯·卡门撞击坑内,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2020年11月24日,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托举着嫦娥五号向月球飞去。2020年12月17日凌晨,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在内蒙古四子王旗预定区域安全着陆。嫦娥五号的返回标志着自前苏联1976年“月球24号”无人探测任务以来首次获得了新的月壤样品。
以上都是国人为之热血沸腾的时刻,也是备受世界瞩目的时刻。而作为中国探月工程的副总设计师,于登云的贡献至关重要。在谈及获得世界航天奖时,于登云表示,“嫦娥四号确实为月球探测事业做出了贡献。嫦娥四号对月球背面首次近距离科学探测,取得了科研成果,外国同行觉得我们确实做出了贡献,因而给予了肯定。”“这也反映了随着我国国力发展,改革开放更加深入,国际上越来越接纳中国和中国科学家。你做了这件事以后,人家觉得就应该给你这个奖,发自内心佩服你。”“这个奖来自于大家一起做的事,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认为这体现了中国航天的进步,作为中国人感到很自豪,这是中国能力的证明。”“我们确实尽了很大努力,到了一个人类从未去过的地方,为科技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就我所知评奖时也有人反对,但还有其他那么多国家科学家赞同,说明在事实面前,绝大多数科学家还是实事求是,对嫦娥四号任务的成果是认可的。”“我们不能沾沾自喜,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未来路还很长。包括火星探测,我们还规划了木星探测、小行星探测、太阳系边际探测。中国越发展,我们越要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跟国家实力和发展相衬的贡献。要做到这点,我们还需要做很多工作。”“随着我国整体发展,综合实力提升,我们在国际舞台上确实感到腰杆更直了,更有面儿了。”“2014年我在国际宇航联合会做副主席,就有这个感觉。当时嫦娥三号任务成功了,感到他们对中国有一种刮目相看的感觉,认为中国确实已经做到了绝大部分国家做不到的事情,不得不佩服,对我们很尊重。”中国探月之梦,牵动全球。据悉,2030年左右,我国将通过两次火箭发射任务,实现载人登月这一目标。1988年,于登云研究生毕业,如愿进入航天系统。刚工作,他就赶上我国大力发展新一代卫星事业的难得机遇。新型卫星的能源依赖于太阳能。太阳能的获取是依靠卫星上翅膀一样的太阳能帆板。于登云承担的正是与新型卫星研制密切相关的柔性振动与姿态耦合课题。通俗点说,就是帆板展开时的振动以及卫星姿态调节对卫星的影响。这是新型卫星设计中的关键点之一,也是当时国内没有的设计先例。国外资料有限,大多保密。“当时的联邦德国MBB公司开发了一款‘动力分析软件’,能满足应用需求。我方愿以600万马克的高价购买,但德方不肯提供。”于登云说,在当时月工资不到人民币100元的航天人眼里,这简直是一个天文数字。没有老师教,又没有足够的经费买现成的技术,问题解决不好,还会直接影响后续多项设计工作。“航天梦”的种子刚发芽,就遇到了凛冽的寒风。“焦虑经常有,特别是遇到困难、想不出办法的时候。”于登云坦言,当时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责任。骨子里透着不服输的他,决定咬牙一搏,埋头下苦功夫。课题设计中,需要进行大量数据运算。而于登云供职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最好的计算机是一台带着40个终端的VAX780计算机,内存总共就一兆。为了得到一个数据,于登云经常是一大早上班,将编制好的程序输入计算机,并在边上注明“正在计算”。到了晚上八九点钟,才得到结果。机器忙不过来时,就用纸和笔徒手进行公式推导、定性与定量分析。“过程很痛苦,但苦中有乐。不断克服困难后,出来的成果影响很大,也令人满意。”凭着这股湖南人独有的“吃得苦,霸得蛮”的韧劲,于登云用了两年多时间完成了相关课题,达到了设计要求,一举赶上了国际领先水平。中国航天任务密集、繁重,航天人都是实干派,而聪明勤奋的于登云是其中的典型。“干自己喜欢的事,就是最大的爱好、最好的休息。”在于登云看来,时间是公平的,一个人重要的是行动,“要学做‘微波炉’,虽然看不见火,但能很快把饭菜做熟。”于登云参加或主持了我国通信卫星、遥感卫星、导航卫星、载人航天工程、探月工程等20余个航天器研制,解决多项航天器系统工程技术和动力学关键性问题。曾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航天部和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奖。2020年6月,获得国际宇航联合会2020年度最高奖——“世界航天奖”。这一切成就和荣耀都不是那么容易就得来的。回溯航天梦,于登云的旅程可谓“好事多磨”。1961年,于登云出生在湖南绥宁一个普通的农家。13岁初中毕业后,因家贫无力继续求学,当上了生产队会计。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爱才的初中老师找到已经工作三年的于登云,劝他继续考高中上学。刚上完高一,他因病休学,又在家休养了整整一年。病好后,他原来所在的高中因故取消。1979年,于登云考上县里的重点中学。1981年,于登云以绥宁县高考第一的成绩顺利考上华中工学院(即华中科技大学)。1984年,新中国成立35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装备有先进导弹的部队从天安门前威风凛凛走过,这一盛况让于登云“航天梦”的种子从此种下。随后,他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的研究生。当时,这是航天部惟一的重点大学。稍经波折后,他如愿进入了航天系统工作。于登云用金属学中的“调质处理”来形容自己的经历。在武汉上大学是“加热”,在哈尔滨读研究生是“淬火”,在北京工作是“回火”。不同时期的锤炼,成就了一块“优质钢”。于登云觉得,吃得苦、霸得蛮的“湖湘性格”,跟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航天精神”,契合度非常之高。谈及种种经历,于登云用的最多词是“感恩”。他庆幸赶上了能最大限度追逐梦想、发挥作用的美好时代。于登云从事航天事业30多年。他说,航天事业干得越久越热爱。但当谈及亲情、工作和生活的取舍时,他在采访现场两度哽咽落泪了。连声抱歉自己的失态后,于登云又连连表达了对家人的愧疚和感激。因为工作原因,父亲和母亲去世时,他都不在身边。“自古忠孝难两全”,这句话在于登云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数十年来,他把精力都花在工作上,对家庭总是亏欠,而家人对自己却非常理解,也很少来打扰他。因为家人知道,于登云是在为国家做事。小家大家都是家,舍小家为国家,正是这种中国人独有的“家国情怀”,让于登云为中国的航天事业、探月工程孜孜不倦地探索、实践。“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于登云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科学家 “国之大者”的风范!中国品牌节年度人物峰会自2006年发起,已经走过十五年的历程,以“谁为中国赢得尊敬”为活动主题,围绕品牌理念、年度推崇、人物标识、卓越贡献四大核心元素,以知名度、贡献度、影响力和代表性为推荐标准,打造“十大品牌年度人物”研究榜单。屠呦呦、莫言、马云、郎平、六小龄童、雷军、杨澜、曹国伟、沈南鹏、李开复、李书福、林毅夫、吴敬琏、李稻葵、王健林、张小龙、吴京等人均曾获此殊荣。它已成为发现和推介为中国品牌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杰出人物的重要平台,是颇具影响力的年度人物品牌活动。
注:本图文来自品牌联盟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