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下五千年,茶文化作为东方文明的象征,已根植于中国传统。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对茶的熟悉,上至帝王将相、文人墨客,下至挑夫贩竹、平民百姓,无不以茶为好。而中国传统节日,七夕鹊桥以茶为媒、中秋月圆以茶怀乡、重阳尊老以茶益寿、春节欢庆以茶待客等,茶饮不仅是亲朋团聚、传递祝福、表达感情的媒介,更演变为中国节日文化的特定符号。从上个世纪末陆续走来一群人有茶文化素质和创业雄心的南方茶商入驻马连道,传递着茶文化,其中就有我们北京邵阳企业商会的会员单位。1月9号,北京邵阳企业商会秘书处邓素芳、新宁商会副会长彭永玉、秘书长李代红、秘书粟耀华一行四人走进马连道进行会员拜访活动。
一、野境.古韵流香,位于北京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路茶缘茶城C21-11,主营安化荒山黑茶,云南古树普洱,店主刘国强系北京新宁商会会员。
刘国强是一个追逐纯粹茶事的人,生于60年代的他,1990年毕业于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从医六年,主治医师,期间通过国家律师资格考试,任北京第三律师税务所兼职律师。1996年入法资企业,任职业经理人二十多年。1999年皈依,师从原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赵州柏林禅寺主持净慧法师,赐“明康”。好茶二十余载,2017年遵从内心选择,应赵州老禅师“吃茶去”的召唤,澹泊于此,不为脱俗,只为意守内心真切之茶缘。
刘国强给我们介绍“野境”品鉴级黑茶,取自于安化“山崖水畔,不种自生”的生态茶树,以伫立于1730年的苞芷园茶叶禁碑为古训,遵从安化黑茶的理论之父彭先泽先生的指引,采用世界上最复杂的加工工艺,从渥堆发酵到松烟烘培,从而形成的独特茶韵,追溯到唐朝依旧让茶人们惊叹。
为了让我们能感觉不同,刘总分别给我们泡了荒山古树茶与台地茶教我们品鉴,看耐泡度,台地茶一般四至五泡就淡了,野生茶一般在10至20泡,汤色、味道正常,不会有树叶味出现。第二品茶汤:台地茶一般苦涩很直接,回甘短,缺乏醇厚和层次感,4-5泡后有树叶味。野生古树茶有特殊香气,口感醇厚层次感强,回甘较持久,10多泡后不会出现树叶味。第三观叶底:野生古树茶叶底颜色偏深,台地茶偏浅。如果叶底中深、浅两色相混就有可能是野生茶中掺了台地茶。手感方面:野生古树茶叶底柔韧性好,用手摸和揉有点像绒布,用手搓不易烂。台地茶由于树龄短加之化肥的催生作用,手感较光滑,无绒布感,手搓易烂。第四嗅杯底香:尤其是泡头几道的杯底,野生古树茶有一种特殊的杯底香,这种杯底香醇和无杂味。
境由心生,一叶定心”野境会一路执着于茶缘的呼唤,做感动心灵的野茶。
部分产品展示
二、祺丰源,位于北京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路6号院北京国际茶城3楼B3-9,负责人王焕,北京邵东商会会员。
丰源茶业主营生态茶叶的批发+零售,主要茶区包括冰岛区,临翔区(昔归茶),大雪山区;最大特色在于定制产品。生态茶叶是指深山古树(200年以上树龄)产出,茶叶生长慢,产量少,因此价格高;祺丰源生产基地在云南省临沧市勐库镇,茶厂面积为20亩地。
部分定制产品展示
延鹏(慧德斋主)题字“静观”定制产品。(王先生同时就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书画社名誉社长、北京大学国学社学术顾问、北京师范大学兼职研究员等)
艺术家、旅美画家王余根题字“道”定制产品。(王先生曾获得白俄罗斯文化联盟最高艺术荣誉奖、世界美术作品大赛一等奖)
从事茶行业近十年的王焕女士介绍了制茶流程:
1. 采茶-早上采茶鲜叶,云南有奇景“80岁老太太上树”;
2. 阴干-摊在草席上,阴干,看天气定时间,一般为4小时左右;
3. 杀青-80度以上人工手动翻炒20-30分钟,杀青时间短的氧化空间大;
4. 揉捻-手工揉搓5分钟;
5. 晾干-摊开后晾干,此时为生茶,也称为毛茶;
6. 人工发酵-之后为熟茶,熟茶的品质主要取决于工艺。
作为品茶师二级的王焕女士也给大家分享了丰富的品茶知识,受益匪浅。在此摘取几点进行分享:
1. 小青柑包括普洱填入和白茶填入两种;
2. 冰岛属于普洱中的名贵茶叶,产地为云南临沧,大多制成生茶;
3. 树龄越大,茶叶采摘时间越晚,约为3月底开始采摘(根据天气情况有所变化),采摘时不下雨,才能制出最好的味道;
4. 与绿茶、花茶不同,普洱是适合存放的品种,原材料和工艺好的情况下,存放时间越长价值越高;
5. 适合收藏的有普洱、白茶,普洱品饮价值高,白茶药用价值高(普洱熟茶属于黑茶);
6. 绿茶:鼻祖是四川雅安,绿茶鲜爽度好,五泡以后味道就没了。
三、盈君茶叶,主营安溪祥华铁观音的批发+零售,同时销售普洱等其他种类红茶,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马连道紫荆茶城一层F22,负责人张红梅,北京邵东商会会员。
盈君茶叶的铁观音是由张红梅女士的婆婆采摘,公公亲自制作。跟其他的茶不一样,铁观音秋茶是最好的, 3-5年的树采摘出来的茶品质比较好;早上露水干了才能采,下午四点半就得收工,11点到2点采出来的茶青做出来的茶口感最好;因为石缝里生长的茶叶比较好,所以采摘的时候很辛苦,有时候需要跪着采,采完膝盖都是紫青的。
座谈中,张红梅女士生动的分享了她的采茶经历,令人印象深刻:
一年最忙的季节就是茶季!茶山地处的那个山路不止十八弯,一早全家人就出发去茶山采茶,到了中午,太阳大,暴晒着采茶(11点到2点半采的茶品质尤佳)。树小的得蹲着采,会腰酸,很多就选择跪着采。因为很多地方有小石头,采茶期膝盖都是紫一块青一块;午餐则有拉茶青的带到山上吃,咸饭是最方便的,然后一锅紫菜汤(当然每餐汤都不一样),午餐过后,休息几分钟又要开始采茶。
茶有的不在一个片区,有时候还得移片区。一个小时左右袋子差不多采满,这种袋子是用编织袋自己做的。路途远的有摩托车接送,近一些的或者摩托车不能走的地方就得步行。
傍晚回家茶青就由婆婆挑回去,挑茶青的人必须走很快,赶在太阳下山时回家晒青。山路很险,挑茶青的人也只能从旁边有印的路走下去,一般人不敢走。挑茶青人走路的速度常人空手都也赶不上。
晚上是最忙的,婆婆回家帮忙晒青,摇青。全家出动,摇青三遍基本到一点左右。然后早上四五点得起来炒茶,做传统正味铁观音必须得早起,婆婆六点起来做早饭,家里人,工人们二十几张口,很是辛苦。这样的日子在采摘秋茶时得持续一个月左右。
淡中有味茶偏好,清茗一杯情更真。